樓蘭古城,這座曾經羅布泊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圖1),如今只留下殘垣斷壁,引人無限遐想。一直以來,關于樓蘭古城的具體發展歷程,就像一團迷霧,籠罩著許多未解之謎:樓蘭古城的各個遺跡究竟是何時建造和使用的?城市規模是如何一步步擴張的?又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這些科學問題,如同歷史長河中遺失的寶藏,激發著學者們不斷探索的渴望。
圖1 樓蘭古城地理位置
為了撥開歷史的迷霧,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羅布泊科考團隊聯合北京大學、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研院、若羌樓蘭博物館,展開了一項樓蘭古城遺址興衰發展的研究工作。研究團隊并沒有僅僅依賴于古老的文獻記載,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深埋地下的“時間膠囊”——考古遺址中留存的各種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在樓蘭古城進行了細致的勘查(圖2),從LA-I遺址到三間房LA-II,再到佛塔LA-X,甚至包括城墻和垃圾堆LA-VI-ii,他們采集了61個不同地點的碳十四測年樣本,結合前人發表的9個測年數據,建立了包含70個測年數據樓蘭考古遺址測年數據庫。這些樣本種類繁多,包括胡楊、檉柳、蘆葦的莖和枝干,還有駱駝和綿羊的糞便,以及農作物的種子和谷殼。
圖2 樓蘭古城考察遺跡點
放射性碳(14C)測年法,就像一把精準的刻度尺,能夠測量這些有機物被埋藏后至今的時間。為了更準確地解讀這些“時間密碼”,研究團隊還借助了累積概率分布(SPD)這一統計學方法。簡單來說,SPD方法就像是將所有測年結果的概率分布曲線疊加起來,從而更清晰地揭示不同考古遺址的興衰時間以及整個城市的發展軌跡。
這些研究為我們還原了樓蘭古城波瀾壯闊的城市發展史,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圖3,圖4):
圖3 樓蘭古城遺跡碳十四累積概率密度結果
(1)萌芽的村落時代(約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在這個階段,樓蘭還只是一個靜謐的小村莊,僅有LA-I和LA-VIII這兩個遺址存在。當時的居民可能過著樸素的生活,考古證據顯示是早期的村落聚居。
(2)初具規模的城鎮時代(約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00年):隨著時間的推移,LA-IV遺址的出現標志著樓蘭開始向城鎮轉型。考古學家在這里發現了豐富的動植物遺存,這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生產方式。
(3)繁榮的城市時代(約公元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是一段樓蘭最為輝煌的時期。包括LA-II(三間房,可能是行政辦公場所)、LA-X(佛塔)、城墻在內的所有主要遺址都在這個階段建成、使用并繁榮起來。考古發現的谷物、牲畜糞便等表明農業和畜牧業依然是重要的經濟支柱。在LA-VI-ii(垃圾堆)和LA-VII遺址中發現的木炭和鐵渣,暗示著當時可能存在冶金活動。同時,考古學家還在LA-I遺址發現了漢代的木簡和紙張,其中一件木簡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330年。在LA-II遺址更是出土了大量公元252年至310年間的木牘文書,記錄了當時西域長史府的運作。這些都印證了樓蘭在這一時期作為重要的行政、宗教和軍事中心的地位。這些證據共同指示城市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分工:僧侶、士兵、官員和鐵匠等不同職業的出現,暗示樓蘭古城是不同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
圖4 樓蘭古城發展的三個階段
這項研究通過考古遺跡年代測定,使我們對樓蘭古城的發展脈絡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研究進一步將樓蘭的興盛與西風帶和印度季風帶來的水汽增加聯系起來。充沛的冰川融水滋養了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為樓蘭的農業和畜牧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支撐了人口的增長和城市的發展。然而,大約在公元400年之后,所有遺址的活動跡象都逐漸減弱,樓蘭走向了衰落和最終的廢棄。這可能與氣候變化導致的水源短缺、人類對水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戰爭和饑荒等多種因素有關。
這項研究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這座絲路古城的興衰沉浮,也為我們理解古代文明與環境變遷之間的復雜關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樓蘭古城的故事,不僅僅是歷史的一粒塵埃,更是對我們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啟示。
轉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9646443731881826